銅獅子的文化起源
我們在很多古代建筑的上面經(jīng)常會看大與銅獅子有關(guān)的元素,比如果一些高宅大院的門口都會有兩尊石獅子,還有故宮的欄桿上也有小巧的獅子雕像。但我們都知道,我國是沒有獅子的,那為什么獅子的文化在我們國家如此流行呢?
獅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時期,當(dāng)時我國與周圍的許多國家都有來往,在東漢章帝時期,西域的一個國家向我國送來的獅子作為贈禮。最初人們見到獅子的時候,因為它兇悍的外形只把它當(dāng)做一種奇珍異獸,并不喜歡這種猛獸。
后來佛教傳入了我國,獅子在佛教中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動物,因為獅子威武的外表,在佛教中被當(dāng)做尊貴之物。而且文殊菩薩的坐騎就是一頭青色的獅子,百姓也正是因為對于佛教的信賴,才開始對動物雕塑獅子產(chǎn)生崇拜的心理。
在古代中國,老虎的分布十分廣泛,給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,人們常常談虎色變。獅子雖然也很兇猛,但由于中國不產(chǎn)獅子,獅子對人不構(gòu)成威脅。因此,人們開始崇拜獅子,希望它能給人們驅(qū)邪避災(zāi),帶來吉祥平安。